close

1562145616-236679753_n.jpg

當教育資源集中在「培育菁英」,真正支撐社會的卻是在那之外的八○%大眾。這些人的人生,難道就不值得歌頌嗎?

走入書局、打開螢幕,印入眼簾的都是當期「封面人物」──業績高手、金牌銷售員、年薪千萬的成功人士、社會賢達或紅頂商人,訴說著自己不平凡的際遇,如何突破種種障礙和荊棘,如今步入康莊大道……。

讀了這樣的書十幾年後,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。

鎂光燈外的八成大眾
我們的社會不需要每個人都很成功,每個人都賺大錢,或是每個人都飛黃騰達、叱咤風雲。但我們要盡可能讓每個人努力過活、安居樂業、各司其職、內心富足。

如今看到坊間書籍的介紹「我如何在二十歲前賺到第一桶金?我如何在三十歲前完成我的偉大夢想?我如何從A走到A++……」總不禁想:那其他八○%的社會大眾呢?他們是過著不成功而失意的生活嗎?

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,在一般大眾的眼裡,會不會觸動他們內心的一個問號:「為什麼別人這麼成功,我卻這麼失敗而平凡?」

奇怪的是,這樣的疑問可能是發生在八○%的社會中堅份子身上,我們最重要的中產階級。他們撐起國家最重要的政治經濟發展,我們的社會氛圍卻反覆戳弄著他們內心的不安。

一位公車司機,從年輕到老都本著運將的職責,開車技術純熟專業、奉公守法,不論是對乘客或是行人來說都是安全和福氣。傳統產業線上的女工,一日復一日的操作;工地的勞工朋友,在危險的環境裡進出,搬運重物、傷痕累累。他們的勞動汗水都是真實的生產力,比起炒房產、股市、外匯而賺大錢卻不事生產的人,偉大太多了!但在這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裡,卻不時被拿來當作不讀書的負面教材,來說教給小朋友聽。多麼傷人!試問,他如果是你爸爸,你會是驕傲、感動、心疼,還是羞赧且鄙視?

不幸的是,我們的社會常常笑貧不笑娼,用怎麼樣的方式有錢都沒人管,但就是不能窮著喊正義。

社會過度的強調菁英主義、去蕪存菁,「沒有不景氣,只有不爭氣」的言論漫天飛舞,但有人想到賽局裡其他八○%的人嗎?他們何去何從?

我想到以前中小學的升學教育,八○%的資源和關注,都落在二○%名列前茅的同學身上,而後八○%的同學常被忽略或是放棄。但奇怪的是,學校如果沒有這後八○%的同學在,又組不成一間學校,換言之,老師、教官、校長們的工作也都不保了。所以你能說這八○%的學生不重要嗎?

真的是八○%的人不夠優秀,該被社會淘汰嗎?我想主要還是餅不夠大的問題。為了弭平資源不足而又人心浮動的險境,社會制度設立了一些看似平等的門檻,讓能擠入窄門二○%八○%的人飽食,而八○%的人吃不飽但也餓不死。因為從小就被洗腦,是自己的不努力、不聰明,才造就這樣的今天,怪不了人,而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。

這讓我不禁想起電影《黑暗騎士:黎明昇起》的經典對話:「要讓人真正感到絕望很簡單,讓他們『以為』有希望就可以了。」

那八○%的人,有人後續轉行闖蕩、有人安於現狀,也有人滿懷喪志,怨懟社會,甚至作出報復性的舉動,並不是針對誰,而只是想跟這個社會讓他不安的氣氛對抗:反正社會就歸類我是一個魯蛇,不會更差了!

心態調適得好就是社會化,調適不好就被歸為反社會化或是病態,成為下一個無差別攻擊的孤狼。我們從小到大的學校教育、社會拱菁英主義,難道沒有責任嗎?

社會菁英縱然重要,但沒有八○%的大眾一同來組成社會,二○%的菁英怎麼可能坐擁優渥的成果?有八○%的中產階級穩定著這社會的結構,那二○%的菁英怎麼能不常存感恩呢?

珍惜「匠心精神」
我不是說到這社會不該有成長勵志書,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故事、力量和資源,還給八○%的市井小民。我很希望國家教育可以好好扎根,讓「一生懸命」的匠心精神,在每個人心裡發芽。我們的確需要的將士之才,引領大家走出混沌不明的未來,但我們不需要一萬個周杰倫、一萬個郭台銘或是一萬個張忠謀。

在我們推崇這些「成功者」的同時,也不要忘了:誰來當觀眾?誰來當生產線上的作業員?誰來當最基層的工程師?我們把社會的資源、讚美和舞台全給了二○%的菁英,忘卻了八○%大眾的價值。這危險的鋼索行走,輕則社會動盪,重則動搖國本。戒之、戒之。

(作者為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)

arrow
arrow

    楊沂勳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